数据报告

分享到:

毕马威:2015年中国证券业调查报告 –完整版155页

2015-11-04
近日,毕马威发布了“2015年中国银行业调查报告”,毕马威中国此次发布的调研报告呈现了2014年商业银行总体运行态势和财务数据,对存款保险制度、资产证券化、银行业营业税改增值税、民营银行等热点话题进行了详尽的疏理和分析,对中国银行业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不要错过了~

 

整理/央行小编

毕马威中国最新发布的“2015年中国银行业调查报告”指出,2014年,中国银行业总资产、总负债规模进一步扩大,而增速同比放缓,同时结构也有所调整。

报告一共分为9章,这9章内容分别为:综述、中国货币政策展望及其对银行业的影响、存款保险制度、不良信贷资产现状、资产证券化、银行业营业税改增值税、民营银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9号—金融工具、法律法规更新汇总。并在报告的末尾附上了财务摘要、术语缩写汇编等内容。

一、综述

报告第一章综述显示:中国银行业总资产、总负债规模进一步扩大,而增速同比放缓,同时结构也有所调整。与此同时,盈利持续增长,而同样延续增幅疲弱态势,同比增长幅度较2013年有所下滑。由于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互联网金融冲击传统金融行业,以及2014年下半年以来A股市场不断走强吸引资金大批流入股市,从而导致银行存款流失压力上升。此外,经济结构调整阵痛有所体现,经济下行压力增大, 不良贷款和逾期贷款规模呈上升态势。

报告显示,2014年银行业总体运行保持稳健态势,资产、负债同步增长。

总资产方面,根据银监会《中国银行业运行报告》,商业银行2014年末总资产为人民币134.8万亿元,较2013年末增长人民币16.0万亿元,同比增长13.5%;总负债为人民币125.1万亿元,较2013年末增长人民币14.3万亿元,同比增长12.9%。

营收方面,全年累计实现净利息收入人民币3.3 万亿元,比上年增加人民币4,773亿元,同比增长16.9%;与此同时,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为人民币0.9万亿元,比上年增加人民币1,455亿元, 同比增长19.2%。此外,2014年商业银行累计营业支出人民币1.6万亿元,比上年增加人民币1,878亿元, 增幅13.3%;成本收入比为31.6%, 同比下降1.28 个百分点。

盈利方面,2014年度,商业银行全年累计实现净利润约人民币1.6万亿元,比2013年增加近人民币1,369亿元,同比增长9.7%,增速下滑4.8个百分点。尽管绝对的盈利数据仍旧在增长,但是相对指标却一路下滑,报告统计显示商业银行平均资产净利率从12年的1.28%一路下滑到14年的1.23%;平均资本净利率从12年的19.80%一路下滑到17.69%。

报告认为发生这样变化的原因是:

首先,整体经济下行压力持续,互联网金融日益向银行业核心业务渗透,央行多次降息压缩银行利润空间。其次,由于监管对资本的扩充要求以及净利润增长幅度减缓,净利润增长速度滞后于资本增长速度。

随着经济增速下滑,经济增长进入新常态,我国银行业信贷风险持续暴露,整体信贷资产质量下滑,尽管近三年商业银行在不断增加拨备,但是由于坏账增速更快,导致近三年的拨备覆盖率有所下滑。

具体来看:

报告显示,2014年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人民币8,426 亿元,比上年末增加人民币2,506 亿元,上涨42.3%;不良贷款率为1.25%,比2013年末上升0.25个百分点。2014年末,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金余额为人民币1.96万亿元,比2013年末增加人民币2,813 亿元,上涨16.7%;贷款拨备率为2.9%,比2013年末上升0.07个百分点;而拨备覆盖率为232.06%,比2013年末下降50.64个百分点,主要受累于不良贷款余额的大幅增长。

另,2015年5月1日, 国务院发布的《存款保险制度》正式实施,报告认为,存款保险制度一方面能提高金融体系稳定性,保护存款人的利益,促进银行业适度竞争,但另一方面,它本身也有成本,可能诱发道德风险,使银行承受更多风险,还产生了逆向选择的问题。因此, 存款保险制度的推出必然会对我国金融体系产生重大影响。

还有重要的一点是,报告显示,自2011年营改增试点以来,经过若干年的摸索与尝试,2015年即将进入收官之年。金融业作为营改增的最后推进的三个行业之一,税基难准确界定以及征管困难等问题,使得行业普遍认为金融业的“营改增”面临较大难度。

最大挑战之一即是如何将金税系统应用到金融服务业。

一方面,信息系统改造涉及面广,如何确定需求,如何完善供应商及客户信息管理, 以及改造时间的紧迫,均是信息系统改造需要克服的难题。

另一方面, 对增值税发票管理而言,需系统对整个发票进行整体管理,如何将业务系统与金税系统结合实现自动链接,如何有效应对增值税发票开具及进项认证工作量大的挑战。

二、中国货币政策展望及其对银行业的影响

本章从货币政策回顾、货币政策的趋势和展望、货币政策对银行业的影响三部分展开。

在中国货币政策展望部分,报告显示:(1) 利率将进一步下调,利率市场化改革完成。(2) 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弹性增强。(3) 存款准备金率将进一步下调。(4) 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短期内不会使用。

其中,对于第(1)点,报告显示今后中国人民银行将会进一步下调人民币存贷款利率以刺激经济增长,并且零利率是长期趋势, 短期利率难免波折;继续推进同业存单发行和交易,探索发行面向企业及个人的大额存单,扩大金融机构负债产品市场化定价范围。加强金融市场基准利率体系建设,继续培育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和贷款基础利率(LPR),完善利率传导机制;建立健全中央银行的利率调控框架,加强预期引导,强化价格型调控机制。

货币政策对银行业的影响部分,报告认为,中央银行不论是实行紧缩、稳健还是宽松的货币政策都会对银行业产生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在任何时候都会是积极和消极并存的。

并提出以下四点看法:(1) 存款保险制度有利于降低银行成本。(2) 降息对商业银行的影响是不确定的。(3) 商业银行要谨慎利用宽松的货币政策。

其中第(3)点,报告认为,宽松的政策从短期来说可以扩大银行的放贷规模,增加信贷供给,收取更多的利息,创造更多的利润,从而提高了银行的经营效益和发展速度。但是如果片面强调发展速度而忽视质量,也会使银行产生大量不良贷款,从而增加了信贷风险,影响长期的经营效益。

三、存款保险制度

存款保险制度是近几年的热门话题,报告显示,存款保险制度是国际上通行的存款人保护制度,是金融安全网的三大支柱之一。各国实践证明,存款保险制度作为一项金融保障制度,有利于保护存款人权益,并可以强化对银行体系的监督,及时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目前,世界上已有113个国家(地区)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在G20国家中,仅沙特、南非和我国尚未建立。

报告分析存款保险制度对金融体系的影响时提出,推出存款保险制度是我国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健全金融体系和促进金融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它对我国金融体系将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当然也不可避免的会带来负面作用。

其中,积极影响方面有:1.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促进金融市场 健康发展;2. 有利于银行金融服务供给与企业金融服务需求匹配;3. 有利于提高金融效率,扩大银行获利空间;4. 控制银行体系风险外溢,规避金融系统性风险。

消极影响方面有:1. 高净值为规避风险,可能出现存款搬家;2. 将会改变存款人预期,可能隐藏新的风险。

针对存保制度可能存在的影响,报告提出商业银行应对策略:( i ) 适时调整业务策略,应对存款搬家;( ii ) 适度调节存款结构,大力发展中间业务。

四、不良信贷资产现状

近三年,我国商业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大幅上升,不良率快速上升,拨备的余额上升不仅没有导致拨备覆盖率保持在高位水平,反而因为更快速的不良贷款余额上升而导致拨备覆盖大幅下降。银行业大幅上升的不良率成为近年来金融业和监管层关注的焦点。

报告显示,根据银监会公布的数据,在2015年3月末,国内商业银行第一季度的不良贷款总额为人民币9,825亿元,较2014年同期增加人民币3,364亿元, 较2014年底增加人民币1,399亿元, 最新的不良贷款率达到1.39%,比去年同期上升0.35个百分点。

自2014年第一季度以来,不良贷款率每季度平均增长0.0875个百分点,上升势头有加速的现象。报告认为,在没有相应的刺激经济方案下,不良贷款将进一步上升,预计不良贷款率在2015年较大可能超过1.5%的水平。

报告认为,产能过剩及国内经济增速放缓是不良贷款快速增长的主要诱因。银行贷款的质量变化,与经济周期、宏观调控政策等存在很高的相关性。进入2015年,国内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经济发展方式开始转型、产业结构加速调整、国内外需求不足、钢铁等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等多种因素叠加,出现风险事件的企业明显增多,尤其是一些企业,甚至大型的国企、民企出现了生产经营停顿、亏损增加、资金链断裂等状况,这导致银行业普遍出现了信贷资产质量下滑的态势。

从区域分布看,报告显示,银行不良贷款主要集中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及环渤海地区。

长三角作为中国经济最活跃、金融资源最丰富的地带,自2011年以来, 由于实体经济萎靡不振,老板跑路现象时有发生,也成为银行不良贷款的高发区。其中浙江银行业的不良率已居全国首位,全省的不良贷款处置压力巨大。

而在珠江三角洲,由于全球钢铁矿业供大于求的局面并没有改变,而房地产行业的需求减弱、销量在低位徘徊等问题使广东的钢贸商资金链危机仍然严峻。

环渤海地区的不良贷款在2014年出现爆发式增长,由于外需动力不足、国内经济放缓等原因,大量企业面临困难, 信贷质量大范围恶化已从东南沿海向北部扩散。

从行业分布看,不良贷款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及批发和零售业。制造业面对产能过剩的问题, 情况更为严峻。产能过剩问题主要集中在传统重型产业,因为这些传统型工业例如钢铁,水泥,平板玻璃, 电解铝等,都受到资源价格不断回落及环保等问题的限制。而近年来,一些新型行业,例如光伏行业也开始受到产能过剩的影响,产能过剩问题已经在的各个环节开始蔓延并深化。

该章节最后部分还提出了新常态下全方位的风险管理体系。报告显示在银行业信贷风险日益加剧的新常态下,银行应反思并改善其传统的信贷风险管理模式,并建立从贷前评估、贷中管理到贷后管理—全方位的风险预警及管理体系,方能取得可持续性的发展,以应对更大的挑战。

五、资产证券化

近两年随着人行、银监会、证监会逐渐将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证券公司及基金管理公司子公司资产证券化从审批制改为备案制,发行的主动权从监管层转移至各金融机构手中,在追逐利润和规避信贷规模限制等因素的驱动下,各个金融机构纷纷加大了资产证券化的力度,这使得我国的资产证券化逐渐进入快速发展期,作为金融界关注的焦点,本次报告也作了单独的分析。

在回顾完中美两国资产证券化的相关情况之后,报告本部分论述了“资产证券化特殊条款的重点关注领域”。报告讲到循环购买、流动性支持、早偿风险、超额利差这四个要点。

1.其中循环购买,报告举了一个例子:这样的结构安排解决了如小额贷款、信用卡贷款等基础资产“现金流期限短”而发行的资产支持证券期限较长,不能很好匹配的问题。在证券到期前,如果贷款组合中的贷款或利息偿还了,可以用偿还所得的资金购买新的贷款,如此循环,一直到证券到期。

2.报告显示,流动性支持是指在当期优先级受益凭证预期收益的兑付出现困难时,流动性支持机构按照约定,在一定的承诺额度内向发起人提供短期流动性贷款, 并直接将贷款划转至特殊目的实体账户,以使当期优先级受益凭证预期收益能够足额兑付。

3.早偿风险是指基础资产存在借款人提前还款的可能,当借款人提前还款时,由于后续的借款利息无需支付了,因此相应的基础资产产生的利息会小于资产支持证券成立之初预计的利息,在无其他安排的情况下,相应地会影响资产支持证券持有人的收益。

4.超额利差是指资产池为优先级 受益凭证的本息偿付提供较高利差支持。例如假设某特殊目的实体应收本息总和为5亿,优先级受益凭证预期本息和约为4 亿,本息覆盖倍数约为1.25倍, 该安排会使资产池能够为优先级受益凭证的本息偿付提供较高利差支持。

六、银行业营业税改增值税

报告认为,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专业分工的不断细化,营业税对于专业化协作发展的阻碍逐渐显现,因为营业税以纳税人全部营业额为课税对象,随着流转环节的增多,营业税税负也不断增加。要推动和促进专业化生产的发展,财税部门通过营改增致力解决传统营业税存在的重复征税和税负不公问题。

并进一步分析银行业可能适用的增值税政策,写到:银行业主要提供的业务包括金融中介服务业务,直接性收费业务,间接盈利金融业和一般商品交易服务。目前营业税征收的计税依据为一般贷款业务的贷款利息收入、手续费佣金类的收入等应税收入,税率为5%。

金融服务业进行营改增的具体政策方案尚未出台,但是财税部门考虑对金融保险业将采取6%的增值税税率,采用一般征收方法,即对于登记成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企业而言,应交增值税等于销项税额与进项税额之差。

“营改增”对银行业的挑战

营改增落地实施工作的复杂性和难度往往超出企业的预期。尤其是对于规模庞大、组织结构复杂、业务类型复杂和交易量巨大的大型银行而言,难度前所未有。

1.首先,营改增不是简单的税种变化, 而是一场将对银行绝大多数主要部门产生重大影响的“变革” 。

2.其次,营改增将同时影响银行业全部业务线的经营模式以及内部工作流程。

3.再者,对于大型集团企业而言,营改增落地实施项目管理的复杂程度远远超过单个企业的转型。最后,IT系统改造是营改增的重点难点工作。

银行业如何准备“营改增”

根据国际经验和其他行业营改增的经验,银行业目前可以采取营改增步骤如下:

1.识别行业中受增值税改革直接和间接影响的业务。

2.审阅增值税改革的过程将如何影响业务模式。

3.分析由于增值税改革对有关费用,收入和企业利润的影响。

4.检查企业正在签订的合同,是否跨越了增值税改革的试点期间。

5.审查如何改造信息系统和会计系统以符合新税法的规定。

6.审阅发票系统、现金出纳系统以及内部控制的要求。

7.检查现金流将受到何种影响,尤其作为营业税纳税人将面临税率上升的可能性。

8.确定企业有多少供应商,包括现有的和潜在的。

9.检查相关工作人员如何处理税务问题。

七、民营银行

2015年6月22日,银监会在结合第一批民营银行试点工作的经验基础上,制定出台了《关于促进民营银行发展的指导意见》(“ 指导意见”),全面启动民营银行的受理工作。

国家开放民营银行的目的主要在于完善现有的金融体系,弥补小微企业融资市场的欠缺,形成结构合理的金融体系,从而为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三农”和社会, 以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有针对性,更便利的金融服务。

(一)筹建期间需应对的挑战

除了民营银行在经营和发展过程中的挑战外,民营银行另一个迫在眉睫的任务就是如何在获得银监会筹建批准后的6个月内完成筹建工作, 按期开业。这些挑战体现在:1.筹备组的建立完善和职责划分;2.内部控制体系和风险管理制度以及运营操作规程的建立完善;3.信息技术系统的建立完善;4.人员配备。

(二)首批民营银行动态

首批五家民营银行中,天津金城银行、上海华瑞银行、温州民商银行已于2015年上半年陆续正式营业; 深圳微众银行于2015年1月进入试营业阶段;浙江网商银行于2015年5月末获浙江银监局开业批复,并于6月25日迎来开业庆典。

试点中的五家银行均突出特色化业务、差异化经营,重点是服务小微、服务社区功能等等,以期完善多层次的银行业金融服务体系。

虽然各家试点银行在发展战略与市场定位方面各有特色,但目标均是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高效、高质和差异化的金融服务。

(三)存款保险制度对民营银行的影响

《存款保险条例》已于2015年5月1日起正式实施,该条例的实施将对民营银行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1.增强存款人对民间金融的信心,提高民营银行的竞争力,促进民营银行的发展。

2. 提升银行体系的稳定,为民营银行的正常经营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3. 完善金融机构市场化退出机制,为 民营银行健康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4.增加财务成本,影响盈利水平。

八、国际财务报告准则 第9号—金融工具

报告主要提到三点内容,分别为:金融工具的分类和计量;金融工具的减值;套期会计。(详细内容见报告原文,此处不做详细介绍)

九、法律法规更新汇总

报告归纳了2014年以来央行及银监会颁布的主要监管政策和法规梳理如下:

1.银监会出台了《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 (试行) 》;

2.银监会、证监会联合发布《商业银行发行优先股补充一级资本的指导意见》(银监发〔2014〕12 号);

3.银监会出台了《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关于规范商业银行同业业务治理的通知》(银监办发〔2014〕140号);

4.银监会出台了《中国银监会关于完善银行理财业务组织管理体系有关事项的通知》(银监发〔2014〕35号);

5.银监会出台了经修订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银监发〔2014〕40号);

6.央行上海总部发布《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分账核算业务实施细则(试行))》(以下简称“业务实施细则”)和《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分账核算业务风险审慎管理细则(试行)》(以下简称“审慎管理细则”)(银总部发〔2014〕46号);

7.银监会印发了《关于信贷资产证券化备案登记工作流程的通知》 (银监办便函1092号文) ;

8.中国人民银行公布了《关于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发行有关事宜的公告》(中国人民银行公告2015年第7号);

9.国务院于出台了《国务院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的决定》(国务院令第657号);

10.银监会已于2015年3月12日就《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实施细则(修订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

11.国务院出台了《存款保险条例》(国务院令第660号),该条例于2015年5月1日起实行;

12.银监会出台了《商业银行杠杆率管理办法(修订)》(中国银监会令 2015年第1号);

13.在2015年6月24日举行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修正案(草案)》(“修正案(草案)”)。

毕马威:2015年中国证券业调查报告_000001毕马威:2015年中国证券业调查报告_000002毕马威:2015年中国证券业调查报告_000003毕马威:2015年中国证券业调查报告_000004毕马威:2015年中国证券业调查报告_000005毕马威:2015年中国证券业调查报告_000006毕马威:2015年中国证券业调查报告_000007毕马威:2015年中国证券业调查报告_000008毕马威:2015年中国证券业调查报告_000009毕马威:2015年中国证券业调查报告_000010毕马威:2015年中国证券业调查报告_000011毕马威:2015年中国证券业调查报告_000012毕马威:2015年中国证券业调查报告_000013毕马威:2015年中国证券业调查报告_000014毕马威:2015年中国证券业调查报告_000015毕马威:2015年中国证券业调查报告_000016毕马威:2015年中国证券业调查报告_000017毕马威:2015年中国证券业调查报告_000018毕马威:2015年中国证券业调查报告_000019毕马威:2015年中国证券业调查报告_000020毕马威:2015年中国证券业调查报告_000021毕马威:2015年中国证券业调查报告_000022毕马威:2015年中国证券业调查报告_000023毕马威:2015年中国证券业调查报告_000024毕马威:2015年中国证券业调查报告_000025毕马威:2015年中国证券业调查报告_000026毕马威:2015年中国证券业调查报告_000027毕马威:2015年中国证券业调查报告_000028毕马威:2015年中国证券业调查报告_000029毕马威:2015年中国证券业调查报告_000030毕马威:2015年中国证券业调查报告_000031毕马威:2015年中国证券业调查报告_000033毕马威:2015年中国证券业调查报告_000034毕马威:2015年中国证券业调查报告_000035毕马威:2015年中国证券业调查报告_000036毕马威:2015年中国证券业调查报告_000037毕马威:2015年中国证券业调查报告_000038毕马威:2015年中国证券业调查报告_000039毕马威:2015年中国证券业调查报告_000040毕马威:2015年中国证券业调查报告_000041毕马威:2015年中国证券业调查报告_000042毕马威:2015年中国证券业调查报告_000043毕马威:2015年中国证券业调查报告_000044毕马威:2015年中国证券业调查报告_000045毕马威:2015年中国证券业调查报告_000046毕马威:2015年中国证券业调查报告_000047毕马威:2015年中国证券业调查报告_000048毕马威:2015年中国证券业调查报告_000049毕马威:2015年中国证券业调查报告_000050毕马威:2015年中国证券业调查报告_000051毕马威:2015年中国证券业调查报告_000052毕马威:2015年中国证券业调查报告_000053毕马威:2015年中国证券业调查报告_000054毕马威:2015年中国证券业调查报告_000055毕马威:2015年中国证券业调查报告_000056毕马威:2015年中国证券业调查报告_000057毕马威:2015年中国证券业调查报告_000058毕马威:2015年中国证券业调查报告_000059毕马威:2015年中国证券业调查报告_000060毕马威:2015年中国证券业调查报告_000061毕马威:2015年中国证券业调查报告_000062毕马威:2015年中国证券业调查报告_000063毕马威:2015年中国证券业调查报告_000064毕马威:2015年中国证券业调查报告_000065毕马威:2015年中国证券业调查报告_000066毕马威:2015年中国证券业调查报告_000067毕马威:2015年中国证券业调查报告_000068毕马威:2015年中国证券业调查报告_000069毕马威:2015年中国证券业调查报告_000070毕马威:2015年中国证券业调查报告_000071毕马威:2015年中国证券业调查报告_000072毕马威:2015年中国证券业调查报告_000073毕马威:2015年中国证券业调查报告_000074毕马威:2015年中国证券业调查报告_000075毕马威:2015年中国证券业调查报告_000076毕马威:2015年中国证券业调查报告_000077毕马威:2015年中国证券业调查报告_000078毕马威:2015年中国证券业调查报告_000079毕马威:2015年中国证券业调查报告_000080毕马威:2015年中国证券业调查报告_000081毕马威:2015年中国证券业调查报告_000082毕马威:2015年中国证券业调查报告_000083毕马威:2015年中国证券业调查报告_000084